新華社石家莊2月11日電 題:鷗鷺飛,少年游——生態研學導游體驗記
新華社記者趙鴻宇、董笑坤
春節假期結束,大人們已返工,孩子們的歡樂還在繼續。在寒假,參加一場寓教于樂的研學活動成為許多青少年的“新春第一課”。
2月9日一早,記者來到有著“京津冀最美濕地”美譽的衡水湖畔,協助有多年帶隊經驗的研學導游張玉,作為“孩子王”帶領同學們接觸自然,探秘濕地。
晨曦初露之時,天邊泛起一抹藍色。適逢蛇年的第一場寒潮來襲,大家的臉被吹得微微泛紅。
清晨的衡水湖。(陳康 攝)
“今天我們先帶孩子們進行游戲互動,再帶大家來湖邊觀鳥。”張玉給記者安排了收發裝備、帶領隊伍、輔助講解等工作。
“同學們好,我是今天的帶隊導游,我姓張,大家可以喊我張老師。”同學們一下車,張玉就迅速進入了角色。
“我是張老師的助教,大家可以叫我小董老師。”記者也有樣學樣。今天的孩子們全都是高中生,很多同學比記者的個頭還高。
同學們站好隊,跟隨我們進入室內,領取今天的裝備。其中,最獨特的就是帶有不同動物圖片的胸牌。
張玉和記者給同學們分發胸牌。(陳康 攝)
“胸牌上的動物就是你今天的代號。”張玉導游解釋著胸牌的作用。
“我是老鷹,是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我是黃鼠狼,能夠消滅老鼠,是濕地‘衛士’。”“我是青蛙,可以吃害蟲!”同學們分別介紹著自己的角色。
為了減少對動物們的打擾,學生們穿上了迷彩服裝。可代號究竟有什么用?張玉賣了個關子:“大家一會兒就知道啦!”
衡水湖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在這里停歇休整。截至目前,衡水湖共觀測記錄鳥類336種。
“白鷺是衡水湖的常客,它們喜歡在淺水區覓食。”一群白鷺飛過,張玉抓住機會,向學生們普及知識。
研學團成員進行互動游戲。(陳康 攝)
到了互動游戲時間,同學們被分配到幾個用繩子圍成的圈內,每個圈都代表著一片濕地。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繞著“濕地”走了起來。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多的濕地消失了。”說著,工作人員從地上撿起兩段繩子。“大家回到自己的‘濕地’吧!”
話音剛落,大家就搶起位置,有幾個同學反應慢了,已經“無家可歸”。
張玉解釋:“濕地是許多物種的棲息地,濕地的減少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原來,這就是讓大家佩戴胸牌的意義。
波光粼粼的衡水湖宛如一面鏡子,與湛藍色的天空相互映襯。白鴿在頭頂盤旋,偶爾落下覓食,幾只被救助的丹頂鶴在一旁悠然踱步。
游戲進行下去,“濕地”越來越少,“消失”的物種越來越多——還好這一切只是游戲。
研學團成員在湖邊觀鳥。(陳康 攝)
臨近中午,同學們來到湖邊,仔細觀賞鳥類。
“蒼鷺膽子很大,甚至有時候還會‘反殺’黃鼠狼。”“那個是骨頂雞,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游弋在水中。”張玉對湖里每種動物的習性都十分熟悉,不停解答著孩子們的問題。
張玉上大學時讀的是幼教專業,畢業后從事起了導游工作。研學項目的興起促成了她的轉型,多年的經驗讓張玉對衡水湖早已了如指掌。除了帶團,張玉還負責研學項目的設計與開發。
“研學導游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種樂趣,能夠驅動我不斷學習知識充實自己。”張玉說。
在返程大巴上,我們給同學們發放了觀鳥手冊,來記錄這次旅途的收獲。
同學們相互交流著這趟行程的感悟。作為臨時的“孩子王”,我相信,這段旅途會成為他們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