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浴在线观看,www.日本在线,强壮公夜夜使我呻吟,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林草新聞 > 動態

鏡觀·回響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承諾

2025-05-22   來源: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萬物共生,和美永續

5月22日,我們迎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讓地球充滿生機

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習近平主席始終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多次向全世界宣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主張,親自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

踐行承諾,言行合一

放眼全球,中國積極履行國際公約

通過雙邊、多邊合作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切實踐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之諾

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中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重要內容

這是2021年9月6日拍攝的老撾南歐江七級電站。南歐江梯級水電項目由中國電建開發,沒有選用高壩大庫方案,而是結合當地實際設計七個梯級電站,旨在保護當地原生態、最大限度減少淹沒面積。

2022年7月28日,一只斑馬在肯尼亞察沃行駛的列車附近吃草。中肯共建的蒙內鐵路穿越內羅畢國家公園、察沃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區。為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蒙內鐵路在全線設置多處動物通道,加高橋梁高度,方便動物通行。

2021年5月19日,水牛在裝有聲屏障的肯尼亞內羅畢國家公園特大橋下穿行。為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中方建設者在橫跨內羅畢國家公園的特大橋護欄兩側安裝了聲屏障,以降低列車通過時的噪音,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2022年7月27日,在肯尼亞蒙巴薩紅樹林旁,一列貨運列車行駛在蒙內鐵路線上。為了盡量減少鐵路對蒙巴薩紅樹林的影響,項目設計施工時采取了繞行紅樹林等多項保護措施。

2022年11月4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施工現場,工作人員照料需要救助的海龜。

這是2024年5月18日在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拍攝的馬拉博國家公園。馬拉博國家公園由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融自然景觀、休閑娛樂、運動、教育于一體,是赤道幾內亞首個大型城市綜合性園林。

用好雙邊、多邊交流合作平臺

中國凝聚全球合力

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

2021年9月6日,在毛里求斯東部費耶斯角附近海域的珊瑚苗圃,工作人員在水下查看珊瑚生長狀態。中國企業和毛里求斯環保組織共同打造珊瑚苗圃,培育從各處收集的珊瑚碎片,成功長大的珊瑚會被移植到出現退化的珊瑚礁群中,實現海底“植樹造林”。

上圖為2022年2月22日,在廣西潿洲島附近海域,一群布氏鯨在捕食(無人機照片)。下圖為2019年10月25日,中泰兩國科研人員在泰國灣對布氏鯨進行聯合調查(無人機照片)。為攜手研究保護布氏鯨這個近岸大型鯨類,中泰兩國科研人員圍繞布氏鯨調查技術、調查方法以及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和數據處理方法進行交流與合作。

上圖為2024年4月9日,候鳥在位于吉林省鎮賚縣的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內棲息。下圖為2024年4月9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白城護飛隊隊員王凱在保護區拍攝候鳥棲息情況。莫莫格保護區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這是全球候鳥遷徙九大通道之一,每年在此過境候鳥達500多萬只。這里亦是“白鶴廊道”的重要驛站,連接遷徙端點——中國鄱陽湖和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通過“生態接力”打造萬里“白鶴廊道”,兩國不僅在沿途加強濕地保護、生態修復,還共享數據信息、共同保護鳥類,使越來越多的候鳥種群暢飛、棲息于“白鶴廊道”。

2024年5月10日,韓國昌寧牛浦朱鹮復原中心舉行第9次朱鹮野外放飛。朱鹮是全球瀕危的鳥類之一,曾廣泛分布在中日韓等東亞地區,但20世紀80年代后,朱鹮在韓國罕見蹤跡。經過多年努力,四只中國朱鹮在韓國繁衍的后代達數百只,其中300多只在韓國成功實現野外放飛。

2024年11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在深圳正式簽署,首批18個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協定并為國際紅樹林中心揭牌。中國以此為平臺,深化與各成員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紅樹林保護的全球聯合行動。

上圖為2024年7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亞萬丹省西冷爪哇7號項目附近海域拍攝的紅樹林(無人機照片)。下圖為2019年1月28日在印度尼西亞萬丹省西冷爪哇7號項目附近海域拍攝的紅樹林(無人機照片)。在印尼爪哇島西部,中國國家能源集團與印尼國家電力公司共同打造爪哇7號項目。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國能印尼爪哇發電公司積極策劃并實施紅樹林及野生動植物自然生態保護工程,大力推進紅樹林的補植修復工作。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路上

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并進、共同努力

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不斷添彩

記者:董江輝 韓旭 許正 張楠 梁旭 徐欽

制作:畢曉洋 許睿 張浩波

新華社攝影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