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浴在线观看,www.日本在线,强壮公夜夜使我呻吟,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林草新聞 > 動態

踔厲奮發建設美麗中國——國新辦“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側記

2025-05-22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分享到:

春耕抽綠的田、澎湃動能的礦、高速發展的城、浩瀚無際的海、綠意盎然的林……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

5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自然資源領域的五位優秀代表,圍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記者進行交流。

5月21日,自然資源領域優秀代表圍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中外記者交流。 喬思偉 攝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這些年來,自然資源部門大力踐行這一重要理念,用心用情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東安村村委會主任、村級田長王娟惠——

讓中國碗裝更多中國糧

“田長的主要職責就是要把耕地保護好。”作為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東安村村委會主任、東安村田長,王娟惠對“飯碗田”三個字的份量有著深刻的感觸。

“始于熱愛,忠于責任。我出生在農村,也在農村長大,從小就是田間地頭玩耍打鬧的‘假小子’,特別喜歡泥土的味道,長大后也總想著為村里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帶著這樣的初衷,我選擇了這份職業,也是這份工作帶給我使命感、責任感、獲得感。”王娟惠說。

王娟惠擔任田長以來,把耕地保護寫入村規民約,納入網格化監管體系,還建立了一支巡查員隊伍。同時,在當地自然資源部門支持下,運用人工監測、衛星影像、無人機等多種監測相結合的綜合耕地監管模式,確保對違規占用耕地行為早發現、早制止。

在守牢耕地紅線的同時,東安村還積極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整合形成了優質耕地1500余畝,并實現統一流轉、規模化經營,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提升了土地效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王娟惠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如今的東安村“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村民們安居樂業,東安村也被浙江省評為“和美鄉村特色精品村”。

東安村在耕地保護中時刻牢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我們在實施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時,不是簡單地追求面積達到幾百畝、幾千畝,而是將耕地、林地、水系、道路設施甚至是農民建房都作為有機整體去布局去規劃,就是把耕地保護放在鄉村發展的整體中去統籌考慮,讓耕地保護更加科學、可控。”王娟惠說。

此外,東安村在符合耕地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輪作、套種等“水稻+”模式,再植入科教研學、農事體驗等新業態,讓優質農田發揮更大效益。

東安村還設立了耕地保護積分超市,動員大家一起保護耕地。“村民參與巡田管護就可以獲得一次積分,積分積累到一定數字后,就可以兌換價值相等的農資,這樣村民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就很高,整治后的農田還成為了鄉村獨有的一道風景線。”王娟惠說。

“幾年的基層工作經歷積累下來,讓我越來越感到,耕地保護單靠我們田長和巡查員巡田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王娟惠深有感觸。

2022年,東安村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展“耕地視聯智保”改革試點,構建形成人防、技防兩大責任監管體系,每塊田都有對應的田長和巡查員負責,并都能被衛星監測到,像管賬本一樣管耕地。現在只要田里發生可能存在的違規占用情形,巡查員的手機上就會得到預警推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去年,東安村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增78畝良田,多收了9萬多斤稻谷。有村民說:“田長,這么多糧食哪能吃得完,夠我們大家吃一年的了。”這種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王娟惠深刻理解了“飯碗田”三個字的份量。

“去年夏天,我們在巡查中發現有一片耕地被違規占用建了停車場。當我們要求整改的時候,對方卻不以為然地說‘現在誰還靠種地來賺錢?’這句話讓我徹夜難眠。在有些人眼里,土地就是換取利益的工具,但是在我們心中,耕地就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田必須是良田。”王娟惠說。

王娟惠和同事們堅持推進整改,晚上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白天就在現場輪班值守、緊盯整改。通過不懈努力,不僅恢復了那片耕地,還將其建成了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如今,那里已經是豐收在望,讓她有種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踏實感。

“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推著我把耕地保護、鄉村振興、村民致富當作自己一生的事業去堅持。我也期望,未來會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鄉村振興的工作中,創造更多鄉村故事。”王娟惠說。

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丁正江——

為國家多找礦、找大礦、找好礦

“礦產資源是工業的糧食,我的工作就是要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像‘地球醫生’一樣診斷地球結構,探尋能源資源礦產。”來自全國唯一被國務院授予“功勛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的丁正江,是一名扎根一線26年的基層地質工作者。

地質工作者經常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以帳篷為家、與風雪為伴……在交流現場,丁正江回憶起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我們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巖心、理數據、查資料,一連好幾個月不回家。也正是憑著這份堅守,我參與探獲了大中型以上礦床11處,累計為國家提交金礦1300多噸。如今,我牽頭建設了自然資源部深部金礦勘查開采技術創新中心,為地質找礦搭建了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平臺。”

找礦不僅是利用資源,更要保護資源。為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東省地礦局通過推廣綠色勘查技術,把生態保護融入地質勘查全過程。

“在勘查中,我們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設計階段引入生態影響預評估機制;勘探過程中,我們通過運用新技術方法,比如定向鉆進,在一個地方進行多個鉆孔施工,這樣就減少了對土地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樣時,我們利用淺鉆代替挖槽,減少對地表的破壞;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術,把地表恢復如初,甚至有的地方變得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綠。”丁正江說。

山東省地礦局還開展了大量礦山修復工作。在修復過程中,運用了“礦山診療一體化”技術,先通過無人機航測給山體“體檢”,再量身定制修復方案。針對礦山地貌的不同特點,采用特定的修復技術,最大程度保證后續的修復效果。近年來,共修復礦山礦坑70余處,復綠山體近500公頃,把原先的廢棄礦區變成了生態公園,每年還能固碳約3400噸,“大地傷疤”變成了“生態綠肺”。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親切回信,令丁正江無比激動,也倍感振奮。“今后,我們將繼續努力工作,為國家多找礦、找大礦、找好礦。這幾年,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努力,把能源資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發揮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方面,不斷拓展找礦的領域和地域,我們堅持三線聯動:立足膠東,不斷加大對深部和海域的金礦找礦力度;走向省外,每年投入一半以上力量在西部邊遠山區開展地質找礦;走出國門,為多個國家提供地質技術服務。礦種上,從金礦到銅多金屬礦、再到清潔能源礦產等方面都有涉及。”丁正江說。

對于地質工作者來說,準確找到資源和精確評價資源,是守護好資源的基本要求。丁正江表示,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通過不斷加強找礦技術研發,提升找礦效果。

“近幾年,在發展完善成礦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新的找礦技術方法,同時針對不同地質條件、不同礦種類型、不同礦體深度,研發了系列找礦技術方法,通過初步實踐,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時,還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搭建三維預測技術平臺,就像給地球做‘CT掃描’一樣,數字化開展成礦預測。我們還聯合其他單位研發升級了系列深部鉆探技術裝備,并進行推廣應用。目前,我們已經儲備了7000米深度小口徑鉆探能力。創新研發的低溫鉆井液和智能監測系統,攻克了高原凍土施工技術難關,也完成了國內首個陸域可燃冰試采孔,不僅保障了工程質量,也保障了資源安全。”丁正江說。

“地質人的鐵錘,敲響的是山河音律,扛起的是國家重托。從地質隊建隊起,就是國家建設需要什么,我們就找什么,一代代隊員常年堅守野外,目的就是為國家多找礦。”丁正江表示,正是因為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把本職工作做好,無怨無悔。在未來,他將與全國兄弟單位的創業者們一起,共同在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中奮力書寫新時代“英雄地質隊”新篇章。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分院院長陳琳——

鄉村規劃讓人與自然詩意棲居

在許多人眼里,上海是繁華的都市,而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分院院長陳琳,卻將眼光更多投向了上海的鄉村,尋找鄉村里蘊藏的“寶藏”。

陳琳從事規劃行業26年,參與了“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空間方案編制,還有生態修復、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等規劃工作。近十年來,她和她的同事們發起了志愿者團隊開展“鄉村責任規劃師”行動,秉持著老一輩規劃師們鐵嘴、鐵筆、鐵腳的“三鐵”傳統,摸民情、聽民意、聚民策,腳步遍布4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郊野地區。

“當我們走過荒野小徑,坐著石船去尋覓荒野秘境時,欣喜地發現鄉村里還藏著千年的江南農耕遺存。這時候,我們就去查閱古籍,訪談專家、匠人,學習如何小心翼翼地去保護江南農耕遺存。同時,我們也把調查出來的鄉村古建筑、古街、古橋、古樹,以及現在還活態傳承著的鄉村文化風貌等,整理成百萬字的上海特色村落風貌紀實叢書。我們還編制了‘滬派江南’鄉村規劃、濕地規劃。”陳琳說。

談起生態綠色,陳琳印象非常深刻。“在2014年,我們開展上一輪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的時候,就有團隊提出,上海的生態綠色和國際大都市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于是,在編制‘上海2035’總體規劃時,生態之城建設目標應運而生。從總體規劃的‘環、楔、廊、園、林’結構性生態空間的規劃,到后來開展生態修復、海岸帶保護利用以及濕地規劃,我們始終因地制宜為市民提供更多的綠色空間。”

陳琳認為,在城市不僅要關注景觀好不好看,更要倡導用自然的方式去保護生物多樣性,營造動物棲息地及小微生境。在郊野,他們和農科院的團隊一起研究適宜茭白、芡實、菱角等本土作物生長的空間,還研究濕地保護方面的行動規劃,劃定保護小微生物的毛細河流,以及自然坑塘、水面、湖蕩等,包括家門口的一些濕地。希望通過營造更自然、更生態的鄉村環境,提升鄉村的空間品質。

國土空間規劃離不開科技創新。“我們圍繞上海超大城市國土空間精細化治理需求,建立起了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在自然資源調查、管理、監督等方面廣泛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新技術輔助決策。”陳琳說。

陳琳以上海市特色村落風貌保護調研普查為例作了介紹,“我們首先應用了高清遙感技術,同時結合自己開發的調研軟件,能夠讓500名規劃師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郊野,同時實現實時拍攝、精準記錄、信息同步建庫,極大提高了自然資源調查的效率和質量。去年在開展濕地空間普查工作中,我們又通過高清遙感技術,迅速識別出30萬個濕地空間,結合現場人工調研普查,補全了水質監測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數據,很快完成了全國首個廣義濕地分類調研普查,并建立了精細化的數據平臺。”

近期,上海開始建設“上海量子城市時空創新基地”。陳琳表示,未來上海的各類空間資源都將實現數字化,同時將開發多種應用場景服務市民需求、政府治理以及商務、文化、旅游、體育協同發展,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在陳琳看來,上海的鄉村和外灘、陸家嘴的繁華比起來略顯低調,然而上海的鄉村面積卻占了全市陸域面積的三分之二,可以說上海的鄉村是城市發展的“厚土和希望”,具有重要的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去年我們編制完成上海市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和傳承規劃,提出‘滬派江南’概念,劃定148個風貌單元,保護196個風貌特色村落,匯集各方力量圍繞美麗鄉村畫卷共同行動。”

“未來,我也將繼續為上海超大城市美麗鄉村建設以及空間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我們鄉村責任規劃師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夢之所達’,我的夢想就是讓上海的鄉村成為繁華都市的詩意棲居。”陳琳說。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極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龍2”號首任船長趙炎平——

為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極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趙炎平,是“雪龍2”號首任船長,參加過12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任務。對于極地的感受,他最有發言權:“極地科考非常艱苦,要面對危機四伏的海況冰情,常人難以忍受的極寒等挑戰,還要面對長時間在海上航行的寂寞……”

但讓趙炎平感受最深刻的是,作為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重要領域,極地科考離不開大國重器的支撐。趙炎平全程參與了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的設計、建造、設備調試等工作。對于“雪龍2”號的每一組數據,他如數家珍,這艘船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5000噸,具備首尾雙向破冰的能力,能以2~3節航速連續破冰1.5米+0.2米積雪。“雪龍2”號的入列標志著我國極地考察事業開啟了“雙龍探極”的新模式。“今后,我和我的同事們將繼續守護好‘雪龍’號和‘雪龍2’號,為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有力的支撐。”趙炎平說。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極地科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趙炎平介紹,極地考察活動始終堅持“低干擾”和“最小必要”準則,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南極秦嶺站建設過程中,考察隊采用了模塊化的施工技術,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施工對環境的干擾。施工區實施了24小時生態監測,實時預警企鵝、海豹等動物的活動信息,全力保護當地生物種群。科考船則裝配了先進的防污染設備,盡量減少對極地環境的影響。

極地國際合作是推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和充分體現。趙炎平多次參與極地科研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國際合作,在“雪龍”號工作期間,他參與了為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國家的南極科考站運輸考察物資合作任務。就在上個月,我國發起9個國家91名科考人員共同參與、以“雪龍2”號為載體的羅斯海聯合航次考察順利結束。他參與了前期的備航工作還有航次的岸基保障工作。這次聯合航次是國際上首次在南極秋季開展的以生態系統研究為主要對象的聯合航次,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極地考察領域的影響力。

趙炎平的科考生涯中,經歷過很多難忘的故事。2013年12月25日,“雪龍”號正在南大洋執行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任務,收到了一艘遇險船的信號。考察隊果斷決策,立即暫停考察任務,前往救援。當時他擔任第二船長,積極配合船長操縱船舶,勘察遇險船四周的現場情況,制定了切實有效的營救措施。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大家將遇險船上的52名乘客順利轉運到安全地方。在趙炎平看來,執行任務中秉持人道主義精神、盡己所能救援,是作為一名中國科考工作者分內的擔當。

參與極地考察需要遠離祖國和親人,要在驚濤駭浪中把向,在重重海冰中突圍,在極夜苦寒中堅守,還要與各種惡劣的氣候作斗爭。趙炎平說,支撐科考隊員的不僅是專業素養,更是來自信仰的力量——為祖國的強盛而效力,為造福人類而付出,對此,每一位考察隊員都無怨無悔。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生態護林員李玉花——

綠水青山間走出“彩虹”致富路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這長長的名字一聽就讓人想到祖國的西南邊陲。生態護林員李玉花的家鄉就在獨龍江邊,現在這里的森林覆蓋率超過90%,動植物資源很豐富。

但在李玉花的記憶中,以前這里的林子并不是這樣。她記得小時候,鄉親們就是把附近的山燒出一片,種點玉米和土豆。第二年、第三年再換一片山種,不僅對環境影響大,而且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后,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隨之改變,山也慢慢變綠了,生態環境質量也越來越高了。在鄉村振興中,他們發展了林下產業,種植草果、靈芝,養殖獨龍牛等增加收入。

2016年,李玉花成為一名生態護林員,開始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山。一年巡山護林要一百多次,山高林密,她一年要穿爛10多雙鞋子,但守護綠水青山的使命讓她倍感榮光,樂在其中。

“遇到來山林里的人,就提醒他們不要使用明火,不要抽煙,不要挖野生藥材等。有些老鄉不理解,說這是共同的家園,為什么不可以挖?我們就耐心地給他們講解,正是因為是共同的家園,所以才不可以挖。”她說,通過幾年的宣傳,大家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林子里再沒有發現挖野生藥材的老鄉了。

獨龍族又叫“彩虹民族”,有著獨特的織布技術、古老的編織手藝和色彩搭配。作為獨龍族文化傳承者,李玉花做護林員的同時,還帶動村里成立了獨龍毯合作社。高黎貢山隧道開通后,游客越來越多,獨龍毯也受到很多游客的喜愛。

合作社的“織女”們把現在的流行顏色和以前的傳統顏色進行搭配,織出了各種樣式的披肩、圍巾、馬甲。“我今天身上穿的衣服和帽子都是自己做的。”李玉花驕傲地向記者展示,“我們不僅把產品賣給了當地游客,還跟其他公司合作,一起把產品賣到了國外。”李玉花說,“織女”的收入,讓她和村民們走出了一條“彩虹”致富路。獨龍族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五位代表的發言,見證了新時代自然資源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生力軍的勇毅擔當和精彩作為。新征程上,廣大自然資源工作者將立足崗位、拼搏奉獻,與新時代全國奮斗者一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自然資源的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喬思偉 焦思穎


【糾錯】
無障礙
搜 索